
【李芝瑜專欄】建築、古蹟與街頭煙火裡的新加坡觀察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Tea Pairing】一席茶,一桌饌:enPure 瀞的純淨交響
Foreword 西餐講究餐酒搭配(Wine Pairing);台灣在食飲搭配上則興起了餐茶搭配(Tea Pairing)。 此一風潮,不僅讓台灣茶翻上嶄新高度,也為在地飲食文化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走進「enPure 瀞」,門前綠意盎然的小庭院像是台中市區裡的緩衝帶,彷彿預告著即將展開的味覺旅程。自然光透過玻璃灑進室內,投射於雅白板前角落那株象徵自然有機的七里香枝幹之前,像是從土地直立而出的時間印記,配襯著磚紅與冷灰色調營造的簡約靜謐,演示著「瀞」的古字含意與核心理念──清淨、純淨。 ...
【學建築】橋梁的進化之路:人類文明與工程智慧的縮影
Foreword 橋,這一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徵,也是連結的直觀顯現,自古以來便串聯了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更深深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想像與理解。一座座傑出的橋梁不僅克服自然障礙,更憑藉其建築美學與工程技術的非凡設計,展現連結的力與美。 橋梁,不僅是連結兩岸的通道,更是一部濃縮的文明史。從最初為滿足基本通行需求的木石小徑,到今日橫跨海峽的鋼鐵巨構,每一次跨越都映照著人類對交通、技術與生活的想像。它們是文明的足跡,也是工程與美學的共同實驗場。 古代的渡口:從簡樸到堅固的拱橋時代...
【小書房】豐盛酪梨
Foreword 2023年有一場以臺南淺山風土為主題的料理策展風光展開,主理人是蕭佑任,一位在臺南生活十餘年的彰化人,他造訪了左鎮、玉井、後壁、大內、東山等地,遇見種植麻竹筍的人、採集青草的人、釀造醬油的人與柴焙龍眼的人,與料理人、陶藝家、土壤推廣師相逢,「這群人對餐桌上那幾皿菜的執著,讓我漸漸想起唇齒間、舌頭上曾擁有過的記憶。」於是,一篇篇關於臺南淺山的食之散記,集結而成《好好吃飯:臺南淺山的理想初味》一書,彷彿在說:好好吃飯、一起吃飯吧! 全國最大的酪梨產地就在臺南大內。 彷彿連土地都滿溢出脂香。...
【識冠德】2025冠德建築沙龍講座:建築的自然系──黃聲遠、曾志偉、郭恩愷
「建築意味著對環境的理解與尊重,並且通過建築賦予人們存在的立足點。」諾柏休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想法影響無數建築師,各世代的建築師也都透過不斷的創新與實踐,尋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
【宗教建築的現代性】當代的信仰之所:世界五大絕美宗教建築
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世界到台灣,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
【名人書房】龍應台:透過閱讀,照見人生來處與歸途
從《野火集》燃起的社會關懷,到《大武山下》、《注視─都蘭野書》書寫的自然注視,龍應台的文字之路,正如她人生軌跡從城市走入山林,不變的是從犀利的社會評論到深入山林的自然觀察,她的筆觸始終以敏銳的「注視」關懷人心。 親情為名的遷徙,開啟一場與自然的對話 如今的龍應台,在台東都蘭山下與動植物為鄰,不再是文化官員或輿論領袖,而是一位以筆為犁、深耕土地的書寫者,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習與萬物共存的意義。這些轉變不僅來自於住所的遷徙,更是一場關於人生、自然與存在方式的深刻反思。...
【城市蝸居大夢】「拆解布局」,重塑穿梭自然與生活的埕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在台灣中南部城市中,「販厝」(huàn-tshù)是一種狹長型、僅前後開窗的街屋住宅,常見於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計畫。這類建築內部空間受限,光線難以深入、通風不易、生活被切割,雖然面積規模已超出現今都市小宅的典型,但其條件卻與今日在都市叢林中追求光與風的住宅困境有著驚人相似。 擋風迎風的五量體...
最受歡迎文章
最受歡迎文章
【識冠德】2025冠德建築沙龍講座:建築的自然系──黃聲遠、曾志偉、郭恩愷
「建築意味著對環境的理解與尊重,並且通過建築賦予人們存在的立足點。」諾柏休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想法影響無數建築師,各世代的建築師也都透過不斷的創新與實踐,尋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
【宗教建築的現代性】當代的信仰之所:世界五大絕美宗教建築
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世界到台灣,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
【名人書房】龍應台:透過閱讀,照見人生來處與歸途
從《野火集》燃起的社會關懷,到《大武山下》、《注視─都蘭野書》書寫的自然注視,龍應台的文字之路,正如她人生軌跡從城市走入山林,不變的是從犀利的社會評論到深入山林的自然觀察,她的筆觸始終以敏銳的「注視」關懷人心。 親情為名的遷徙,開啟一場與自然的對話 如今的龍應台,在台東都蘭山下與動植物為鄰,不再是文化官員或輿論領袖,而是一位以筆為犁、深耕土地的書寫者,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習與萬物共存的意義。這些轉變不僅來自於住所的遷徙,更是一場關於人生、自然與存在方式的深刻反思。...
【城市蝸居大夢】「拆解布局」,重塑穿梭自然與生活的埕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在台灣中南部城市中,「販厝」(huàn-tshù)是一種狹長型、僅前後開窗的街屋住宅,常見於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計畫。這類建築內部空間受限,光線難以深入、通風不易、生活被切割,雖然面積規模已超出現今都市小宅的典型,但其條件卻與今日在都市叢林中追求光與風的住宅困境有著驚人相似。 擋風迎風的五量體...
【葉怡蘭專欄】在佛羅倫斯買菜
About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食材、茶、酒、旅行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紅茶經》《家的模樣》《食‧本味》《隱居‧在旅館》……等共十八本書,並發行簡體中文與韓文版。於2021年開設線上課程《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疫後,重回海外行途,雖說頻繁度還未能及上疫前,卻已然日本、東南亞、蘇格蘭各地或思念或憧憬之地縱情暢遊盡興;而同樣牽念渴切的歐陸,則遲至去年(2024)9月才終於一償所願再度踏足。...
【建築大師在台灣】Zaha Hadid:圓周有360度,那我們為什麼只堅持其中一個方向?
Foreword 建築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連結,透過建築,重新解譯一塊土地更多可能的樣貌。 今年,我們聚焦那些在島上落成或即將誕生的世界級之作,也看見本地建築師與國際名家攜手合作的精采篇章。每一座建築,都是一次跨越邊界的對話,一場關於土地、時間與創造力的深刻共鳴。透過它們,我們看見台灣與世界,不再只是連結,更是彼此成就的風景。 ...
【李芝瑜專欄】建築的盛宴,文明的劇場:2025大阪世博紀行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建築人的旅行地圖】陳元慶:日本名庭小旅,錦簇清寂皆天堂
Foreword 旅行,是一場與世界的對話。而建築人與設計師,總在途中尋找線條與光影交織的靈感之所。與誰同行、因何啟程、在哪裡停留──每段旅程都是一頁設計的註腳。今年,我們拾起他們記憶中的風景,編織一份旅行清單。跟隨他們的眼睛,去感受一個地方如何靜靜說話,如何啟動心中的空間想像。 ...
【設計咖啡館】Modern Mode & Modern Mode Café──光影之間的巴黎情調
Foreword 咖啡館如同城市的名片,透過空間的語彙,書寫著不同時代的記憶。走訪咖啡館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只是對咖啡因的需求,更是在大城小巷中的居心之地。 台北,作為一個歷史與創新並行的城市,咖啡館的風格也隨著城市脈動層層轉變。有些隱身巷弄之間,有些矗立街頭,自成一道風景,而有些,則像 Modern Mode & Modern Mode Café 這樣,一處帶著復古韻味、摩登氣息與個人美學交織而成的空間,將歐洲小酒館般的迷人氛圍,悄然安放於老城北段的一角。 ...
【日用好設計】杜祖業的日用心法五選
Foreword 生活的質感是由細節構築而成,好設計也不是僅可遠觀的藝術品。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邀請各界達人以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以及親自挑選、覺得好用的日常小物5選,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擁有打造男性時尚媒體20多年資歷的資深媒體人杜祖業(Blues...
【學建築】從減碳到產能的永續建築之路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快速成長,以及環境的密集開發,自1980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提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以來,身處在高度能源損耗的建築界,勢必得面對環保議題。而以永續為基礎、以節能為指標的建築方式,將是新時代的標章。...
【好食材】旬美味 東方風乾食材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必需採集鮮果、狩獵捕魚取得食物維生,到後來為了保存食物,而發展出許多種不同的技法,除了能夠在不易取得食材的季節仍有食物裹腹,也因為這些技法發現讓食物擁有多變風味的方式。這些最原始的技法,「風乾」就是其一,除了不易腐壞、也更方便攜帶。...
【遊台灣】古建築小旅行:竹塹舊城的日與夜
說到新竹,你第一個會想起的是甚麼?這裡可不只有米粉、貢丸和科學城,竹塹舊城區之1平方公里內,擁有全台密度最高的古蹟群,作為日治時期的繁華重點城市,在此保留下來的古老建築與生活痕跡,是風城居民的美好日常,復古當道的現在,更是城市旅人的心之嚮往。 轉角遇到老建築,細細品味古今情懷...
【看展覽】北流流行音樂展:坐上時光機,聽我們的歌
流行歌曲承載著時代的情感脈絡,是音樂中凝聚並映照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代表。這塊土地,用歌傳唱了數代人的故事,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花費4年籌備的《唱 我們的歌...
【名人書房】兩代的閱讀與理解——黃春明、黃國珍
由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製作、詹慶齡主持的《名人書房》,歷時一年,深度訪談跨越不同世代和領域的名人,分享他們的人生與閱讀經驗。邀您一同觀賞全新的第二季節目,並且持續透過閱讀,漫步在思想與靈魂當中。...
【建築大小事】樹木移植 對綠色生命的尊重
名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i)曾說:「人類無法超越自然,而是取法自然。」過去,台灣工程建設大都著眼在技術卓越與品質精緻的追求,近年隨著全球暖化、氣候異變以及大型地震、海嘯引發天然災害等現象,環境保護意識高張,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議題。...